|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近年来,安徽省突出党建引领,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两降三升”态势:与上年相比,空壳村基本消除、薄弱村减少49.4%,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村增加10%、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增加24.8%、5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89.8%。
“一大一小”的“红绿经济”
初夏的清晨,皖西大别山区水碧峰青、朝霞满天。 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的金寨县,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在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同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大湾村茶厂的游客体验中心工作,接待游客、教游客炒茶。“把家里的茶园流转后,我就来这里上班,比以前过得更有精神了。”陈泽申说。 2016年以来,大湾村依托位于马鬃岭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开办茶厂,村民以茶园入股,吸纳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参与,茶园发展到4000多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去年,茶厂租赁收入24万元,茶园管理收入15.24万元,村级光伏电站收益10万元,大湾民宿分红5万元……”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给记者算了笔账,大湾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8.6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余静说。 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只见宽阔平整的道路上,游客如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小岗村金昌食府,游客按照防疫要求登记、测体温后,排队进入餐厅就餐,不一会就坐满了各个包厢。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至今仍令小岗村村民精神振奋,也为小岗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发展红色旅游,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能带动群众增收。”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小岗村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小岗村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登记,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小岗村创发公司,所获分红收益主要用于小岗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大湾村、小岗村,江淮大地两个标志性村庄,借助其独特的红色基因,探索了一条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拓宽发展渠道,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由过去简单的发包租赁,拓展到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领域。据统计,全省村集体收入中土地流转收入占比11%,产业项目收入占比13%,资产租赁收入占比22%,光伏发电收入占比26%,乡村旅游、投资入股、生产服务等其他收入占比28%。
“一南一北”的资源变身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禀赋差异较大,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道现实而紧迫的命题。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变”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别看中药材基地面积不大,年产值能达到200多万元。”在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龙王村,黄精、白芨长势正旺,村民们三三两两分散在田间地头,有的管护、有的拔草、有的浇灌。龙王村党支部书记查达强笑着说,“村里引进企业合作发展中药材,技术、销路方面都有了保障。” 2018年以来,龙王村推进农村改革,盘活村集体闲置林地、水域和厂房、生产装备设施等资产;整合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资金和资产收益资金,与龙盛种养合作社合作,建成茶厂、观光果园和260亩中药材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观光旅游。2019年龙王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一举迈入村集体经济强村行列。 另一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发展机遇,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找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既推动了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落实,又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农民增收。 信步在宿州市泗县黑塔镇韩徐村,整洁的村舍民宅错落有致,清风拂过,房前屋后的石榴树随风摆动。联系包保韩徐村的镇党委组织委员王芳说:“这些石榴树都是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韩徐村位于安徽省北部平原地区,2017年以前,一直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几乎没有经营收入。2018年,韩徐村抓住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机遇,开始“资源变身”。房前屋后闲置土地、集体水塘、农作物秸秆、农机具、光伏电站……不断有新的资源被挖掘出来,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这都是大伙儿在一起集思广益的结果。”王芳笑着说。 小小石榴树,孕育的是新希望。韩徐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理出1280亩闲置土地,栽种石榴3580棵、冬青4.3万棵。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石榴和冬青平时由农民管理,企业负责保底回收,村集体享受10%利润分红,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既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产业。 在安徽省,类似的“解题思路”还有很多……近年来,安徽省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发挥改革的协同效应,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全省村均经营性收入由2018年的13.9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19万元;476个村集体实现分红1.9亿元,村均分红40万元。
“一内一外”的辩证哲学
安徽省注重从强化“外援”和增强“内功”两个方面着手,授鱼更授渔,激发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形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这3年,俺村集体收入是从零开始,年年增加,现在50多万元实实在在入了账,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宿州市泗县向阳村党支部书记李胜感叹道。 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带头发展辣椒种植,采取集中连片种植和零散分户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带动5名村组干部参与扩建了200多亩辣椒基地,现已成为向阳村“产业扶贫+双培双带”的“双示范”基地。 如今的向阳村,果蔬大棚生产的西瓜和圣女果口感甜脆、果型饱满、供不应求;苗木基地和辣椒基地满目青翠、生机盎然、丰收在望。集体经济实力快速增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如期实现了经济强村的建设目标。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安徽省强化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开展“双技”培训、“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提高党员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全面推进县级党政干部包村联系,全省105个县(市、区)共有1300多名党政干部开展包村联系,做到对重点扶持村全覆盖。 步入马鞍山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远远就能看见“中华蟹苗第一村”“全国文明村”的招牌。不远处,2300多亩蟹苗培育池里,成千上万只蟹苗在水中成长。自20世纪90年代的从零起步,到2005年村里第一次举办“蟹苗节”,再到蟹苗远近闻名、畅销不衰。一任又一任村“两委”班子接续奋斗,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发展蟹苗产业。村里成立蟹苗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40多位党员技术能手与养殖户“结对子”,示范带动合作社社员310户,形成以党员带基地、以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2019年,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从事蟹苗培育工作,蟹苗销售收入达2700万元。 “村民富了,集体也相应增收,就能集中力量为乡亲们办事。”七房村党总支书记刘小兵说。通过将集体水面在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网公开招标,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89万元,绘就了一幅“党建强、集体强、生活富”的七房画卷。 |
岳西网凡注明"来源岳西网"的所有作品和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岳西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